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李鸿章联美制日失败悲剧:均势理论的解读
作者:徐志琴  年份:2007-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联美制日 均势理论 
描述:在东亚的优势。从均势理论来看,李鸿章联美制日的失败是必然的。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均势外交是实力外交。变换同盟是均势外交的一大特点。在国际政治中,既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李鸿章联美外交的失败无疑是对均势理论的一种反证。
李鸿章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作者:张强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经济伦理思想 官督商办 国利 民利 
描述:年在清政府为官期间的洋务运动实践,应该说,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是理论学习和洋务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他复杂的思想内在和现实的时代背景。具体而言,主要在国富与国强关系辩证、国利民利的辩证关系和对外通商的经济伦理反思这几个方面。李鸿章身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历史刻痕,即就是为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苟延残喘寻找救治良方,他的具体活动也非常清楚,大致有三个方面:政治管理、经济治理和军事准备,这三个方面体现为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国家富裕与强大。为了实现这个政治目的,李鸿章认为,通过自上而下的商业观念的转变,以洋务运动为主要经济手段,通过改善经济状况为训练新军和政权稳定提供支撑。他认识到自强和求富之间的关系,就是国富与国强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李鸿章看来,要实现国富与国强,必须是先自强以求富,才能寓强于富,他们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在于言利求富的功利论。李鸿章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为一切利益只有在国家利益这个层面上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民利就是为国利而存在的,国利在李鸿章的意识中并未体现其对民利的保护。就国利和民利的实现途径而言,李鸿章认为就是大力发展军工业与相关产业链,不断积累财富和力量,以达到对封建政权的保护和一定程度上对列强的抵抗。自鸦片战争失败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为洋商的顺利向华倾销打开了通道,这个时候,一部分开明的具有商业经济意识的知识分子发现在军事战争之下,掩藏着资本主义列强通过经济侵华的狼子野心,由于西方经济技术及其管理经营的发达,侵华产品在价格、质量、科技含量、成本和种类上比华商在自然经济形态下手工作坊所生产的商品有着非常明显的竞争力。李鸿章等人提倡兴办洋务就是为了给中国的商品业注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因素,以便在竞争中不至于被动挨打,为抵制西方商品倾销做技术上和理念上的准备。其实,这也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在经济中的实际应用。相对于清朝政府内部的保守派而言,李鸿章算得上是一个改革派,可是与真正借鉴西方政治经济体制成功经验为改革理论之根本的改革派相比,李鸿章却又是一个十足的保守派。如果说重官利轻民利是其社会角色造成的必然结果的话,那么他坚持中体西用则体现其保守之本色,他经济伦理思想的这些特征构成了他充满争议的理论研究话题。李鸿章及其洋务运动之评价,和其经济伦理思想之评价是不同的,作为一种经济伦理思想,李鸿章的那些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本身既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局限和个人文化传统之影响,以及当时在某种特定历史境遇下他所做的缺乏严肃性但却后果严重的行为。就李鸿章经济伦理思想的积极性而言,李鸿章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消极方面表现为国利大于私利的义利观指导下的官督商办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以及对民族资本的搜刮,不利于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加剧了半殖民地的深化。
李鸿章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研究
作者:田淑芳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社会整合 社会控制 社会建设 
描述:的儒学教育,因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忧患意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与“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是其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的文化基因。而在与西方接触交涉的过程中,李鸿章又意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学习西方当属救国之急务。于是,李鸿章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之间、在因循守旧与立志革新之间徘徊游走,从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层面提出了整合方案,并付诸实践。在社会制度层面,李鸿章提出“中体西用,道器兼备”,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制度的主体地位,认为中学可以“治人心”,具有精神价值;而西学可以“应世事”,具有物质价值,论证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兼容并蓄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一思想有效地减少了改革的阻力、维护了民族尊严,能够防止社会迅速解体。在社会组织层面,李鸿章提出“团、练合一,守望相助”。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鸿章回到家乡安徽,基于乡邻、亲族、门生故旧等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努力发展团练,一方面对广大民众进行教育,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敢藏留匪患;另一方面,组织军事训练,共同抵御外敌,形成了一支整齐可用的团练势力,对于维护安徽乃至整个清王朝的社会秩序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价值观念层面,李鸿章提出“改革科举,兴学育才”。一方面维护科举制度在形成价值认同、促进社会流动等方面发挥的社会整合作用,另一方面,改革科举制所带来的人才禁锢等种种弊端,努力变革考试功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幼童出国,引导有志之士明习洋务,使科技强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在价值观念层面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整合与控制。与身处同一时代的康有为相比,李鸿章社会改革的步伐更加平稳缓慢,他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更加务求实效。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李鸿章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存在缺陷和不足,其根本目的亦是在于维护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是,李鸿章的种种努力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道路,对当前的社会建设也存在一些有益的参考。
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及运用
作者:宫兰兰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经世致用 国际法 国家主权 
描述:他国家的关系,而西方已经开始把国际法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其次,挖掘李鸿章国际法思想产生的根源:儒家传统经世致用思想,促使李鸿章形成了在对外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寻求自强之道的现实主义外交,这成为他积极学习和运用国际法原动力。李鸿章的国际法思想可以概括为:主权原则、遵守条约原则、均势原则。再次,阐述李鸿章运用其国际法的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裁撤常胜军,处理滇案,保护华工人权,中法关系,中日关系等。结论是李鸿章国际法思想的是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对中国近代国家关系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鸿章的劝导和1882年《朝美条约》的签订
作者:刘晓敏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朝鲜开国通商 “以夷制夷” 《朝美条约》 
描述: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从由于列强侵略而引发的日益升温的朝鲜问题,以及朝鲜国内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两个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朝鲜开国之际的国内外形势,进而,深入分析李鸿章促使朝鲜实施开国政策,接受对外修交建议的客观历史环境。 第三部分论述清政府“以夷制夷”对朝政策的确立。晚清历史是一部充满动荡和不安的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实际上打碎了清王朝在东亚地区“天朝上国”惟一独尊的旧格局。面对中日等东亚国家相继被纳入以近代条约体系为标志的近代国际秩序的严峻现实,李鸿章等切感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为此,清政府不得不转变旧制,将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向得自主”转变为在朝鲜实施“以夷制夷”的政策。清政府“以...
李鸿章的中日结盟观
作者:武雪彬  年份:200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晚清 日本 结盟 
描述:日外交之路。但在实践中其对日结盟观却屡次被日本打破,中日冲突不断。李鸿章在妥协退让、息事宁人的消极对日结盟观指导下加以处置,这反而助长了日本的肆意妄为。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日益明显化,琉球丧失,李鸿章的结盟观产生了动摇。经朝鲜壬午兵变、甲申政变,李鸿章开始积极防御日本。《天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李鸿章对日结盟观的最终瓦解。李鸿章的对日结盟观不但没有使中日结盟得以实现,反而加速了中日安全困境的形成。
李鸿章海防思想研究
作者:葛丽君  年份:199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部分: 一、分析李鸿章海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其海防思想是对西方坚船利炮挑战的反应。 二、阐述李鸿章海防思想的具体内容,指出其核心是一种守势战略,指导思想为“守疆土,保和局”。 三、对李鸿章海防思想的评价,指出其海防思想推动了中国海防建设的近代化,但也存在许多局限性。 四、分析李鸿章海防思想破产的原因,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腐朽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是造成李鸿章海防思想破产的根本原因。
李鸿章海防思想与海军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田丽君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海防思想 海军教育 
描述:章的海防思想与海军教育实践着力研究,力图挖掘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教育体系,以及李鸿章之于近代海军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少数开明官员海防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从19世纪60年代始至北洋海军的建立经历了四次转变,他的海防思想不断完善,由原先的“以守为防”的消极防御转变为“以战为守”的积极防御。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最终完备成熟,并在这种海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创建北洋海军,最终于188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北洋海军。其次,梳理李鸿章海军教育实践的内容。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海军人才,创立的海军学堂包括天津水师学堂、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旅顺口鱼雷学堂、北洋医学堂等;二是主持留学教育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包括留学美国和留学欧洲。再次,分析李鸿章海军教育实践的影响。李鸿章的海军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近代化的海军人才,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思想引入中国,对封建专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开拓了时人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为以后西学在中国的大量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军医学堂,培养了第一批中国自己的海军军医,推动了西医在我国的发展。李鸿章创办的海军学校教育,是对清末传统海军教育内容及人才选拔制度的重大变革,开创了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形成了最早的中国近代海军教育体制。最后,应当客观的对李鸿章海军教育实践进行评价。
李鸿章洋务新政思想研究
作者:程伟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洋务派 洋务新政 思想 
描述:组织。李鸿章深受传统“经世致用”和“西学中源”思想的影响,在洋务运动中坚持以“中体西用”和“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为指导,先后进行了经济、军政、学政和官制等方面的改革,其涉及之广,影响之远非他人所能及。李鸿章洋务新政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仅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且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看到,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李鸿章洋务新政思想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积极意义,毕竟其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并在开展近代教育等领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
作者:朱海伍  年份:2010-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思想 外须和戎 内须变法 变法自强 
描述: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表达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但思想家对西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船坚炮利的器物层面,并没有彻底反思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随着民族灾难的加重,在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了“洋务派”。他们以求强、求富为主要目标,力图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西方各国的欺辱。李鸿章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力求通过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为此他“变易军制”,建立新式陆军,创建了北洋海军;并大力发展工矿企业。为实现求强求富的目的,需要大批懂得现代知识的新式人才,因此他力求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并向外国选派留学生。中国要求强求富,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国力孱弱的情况下,李鸿章不得不采取“和戎”外交策略,力图保持中外和好的局面。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主要包括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大体可以概...